彩神

推薦 新聞文化評論演藝院團文物特產鉤沉非遺汽車藝苑歷史娛樂畫家書法家旅游游記收藏美食
億點網 > 文化 > 正文

莜麥:出身雖寒苦,制法卻講究

發布時間:2020-04-17 21:41  |  來源:山西晚報  |  作者:李雅麗
?“雁北三大寶——莜麥、山藥、大皮襖。”在山西雁門關以北的地方有這樣一句俗語。這三樣寶貝里,有一種作物在兩千五百年前的三晉大地上便已成為糧食作物。在那些不適合玉米、谷物和豆類的高寒地區,莜麥便是這里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養育著這一方兒女。
  莜麥在山西的種植歷史達兩千年以上,其向外傳播的歷史也有千年之久了,隨著人口遷移,莜麥種植逐步擴展到了內蒙古、遼寧、西藏、新疆等十六個省區。《右玉地理》和《朔平府志》記載著山西北部“遍地游沙,隨風旋轉”“寒早暖遲,所種惟莜、蕎麥、胡麻。”
  莜麥在各地稱呼很多,如“油麥”“稞燕麥”“玉麥”“蘇魯”等,甚至還有“阿富汗”這么個叫法。古籍中對其名稱的記錄也比較多,《爾雅》記為:“蘥”,《說文》為“爵麥”,《爾雅》郭璞注為“蒸麥”,《千金方》稱其為“杜姥草”《廣濟方》說它是“牡姓草”,《本草綱目》把它寫為“牛星草”,《庶物異名疏》稱為“錯麥”,《甘肅通志》稱為“苜麥”,《瑟榭叢談》又記作油麥,言其“形似小麥而弱,味澀微苦,核之本草,當即燕麥。”也有一些藥物方志中將其寫為:野麥、野小麥、野大麥。據山西省志載,莜麥在我省種植歷史最少有2500年,最早可能起源于華北的高寒地區,后來逐漸成為北部高寒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并從唐開始,從內蒙古、新疆、西藏等處被引種到俄羅斯、智利、美國等國家。
  燕麥從植物學上分皮燕麥和裸燕麥,皮燕麥成熟后不好脫殼,所以連皮做成燕麥片;另一種是裸燕麥,就是莜麥。莜麥磨成粉就是莜面,明代楊慎在《丹鉛總錄》中提到莜面:“陰山南北皆有之,土人以為朝夕常食。”莜麥這種作物的種植范圍在高寒地區,且為當地人重要的飲食來源。以前雁北的農民求師學藝,要先學做莜面的技術;新媳婦在婆家第一次上鍋,要先在做莜面飯上露一手;新女婿春節后登門,要吃有十種花樣的莜面飯;干重體力勞動和出遠門的人,要吃耐饑的莜面飯。雁北人能把莜面在瓷缸蓋上推成薄如紙的“刨花兒”;能一次搓出五根纖細而數尺不斷的“魚魚”,能如飛般捏出滿籠苦菜餡餃子;能在幾分鐘內做熟“塊壘”、攪好“拿糕”。莜面飯,或澆胡油、蔥花兒、酸菜湯,或加辣椒、黃芪、羊肉湯,都是塞上絕佳的美餐。但是,吃莜面絕不吃得過飽,以防后脹。有句順口溜說,“莜面吃個半飽飽,喝點開水正好好。”
  據歷史記載,成吉思汗能夠帶兵長期東征西戰,所向披靡,和獨特的燕麥軍糧有很大關系。成吉思汗發現遍布草原的野生燕麥,顆粒飽滿,口感極佳,人馬愛吃,且吃后耐饑餓,強體力,于是下令大規模種植燕麥米作為軍糧,將產出的燕麥米炒熟磨粉后,就成為營養又方便攜帶還食用簡單的干糧。當士兵饑餓時,取出一些放入隨身攜帶的囊中,放點水攪拌成糊狀即可食用,在缺乏水草牛羊的長途行軍作戰中,依靠這種方法充饑生存;哪怕處在極其惡劣的氣候條件和長久行軍作戰中,士兵也能快速補充體能,強健體魄,獨特的燕麥軍糧,為成吉思汗的鐵軍起到了重要作用。躍馬長城,逐鹿中原,稱霸歐亞,燕麥是成吉思汗軍隊的最大保障。
  1981年,先是在松贊干布墓的佛像中發現了燕麥籽粒;接著,次年在西藏昌都地區又采集到了古老的裸粒栽培燕麥。道光年間,法國傳教士古伯察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考察,他看到蒙古人把大群的牛、羊、馬和駱駝趕到那里,同樣也用車子把皮貨、蘑菇和鹽巴運往那里。作為交換,他們回城時運走的是磚茶、布帛、馬鞍、莜麥面、小米、炊具等。往返于此的晉商駝隊就是帶著炒熟的莜面創造了繁榮的邊境貿易。
  “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蕎面餓斷腰。”流傳在莜麥產區的這句俗語說的是莜面的飽腹感。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當時的中國醫學科學院就曾對小麥面粉、大米、小米、高粱、莜面、蕎面、黃米面和糌粑等九種糧食進行了營養分析。結果莜面的脂肪超過了其它八種糧食的一至六倍,莜面釋放熱量也占首位。一百克莜面釋放的熱量相當于同等數量的豬肉和肥牛肉釋放的熱量。一百克莜面的蛋白質含量相當于同等數量人乳含蛋白質的十倍,相當于牛奶含蛋白質的四到五倍。在農業生產完全靠天吃飯的時代,更重要的不是莜面的營養問題,而是它的出粉率。莜麥一斤可出九兩多面,而且吃水多,一斤莜面可做二斤飯,好吃還耐饑耐寒。雁北一帶有俗語“一斤莜面二斤飯,一斤白面斤八兩,一斤黃米一斤半。”說的就是這些糧食作物在吃水后能做出多少飯。果然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莜麥就是高寒地區人民的寶。
  莜面在制作過程中也是非常有特點的,俗稱“三生三熟”。意思是說莜麥從植物籽粒到成為飯食,要經歷三次生三次熟的過程,頗有些前世今生、三生三世的味道。
  莜麥脫去皮殼,是它的“第一生”,莜麥磨成粉必須要將麥粒炒熟才可以。過去農村人會支一口大鐵鍋,將脫好的莜麥倒入鍋內,下架文火,用鍋鏟徐徐翻動,頗類似于街頭的糖炒栗子。等到莜麥粒炒到黃熟微焦,飄出香味,這是它的“第一熟”。炒莜麥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炒得火候恰當,莜面就有筋道,若是炒過火了,蒸出來的莜面就“塌”了。
  炒熟的莜麥磨成粉,變成了莜面,這就是“第二生”。莜面粉在吃之前,要先和成面,而最特別的是,和面時不能用涼水,得用開水(當地人叫滾水)。和面盆里一半面需要兌上一半的滾水,所以說“一斤莜面二斤飯”,滾水燙莜面,這便是莜面的“第二熟”。
  莜面和好之后,不管是做成了栲栳、搓魚還是其它形狀,莜麥都將開始它的第三次轉化,此時便是它的“第三生”。添水加柴,燒火猛蒸,白霧蒸騰,肉香彌散。如果蒸莜面時,彌漫出羊肉的香氣,那必定是待客的好飯。一直以莜面為主要口糧的地區,吃莜面時所用的蘸料,上講究的首推羊肉臊子。一般做莜面的時候就提前把羊肉臊子切好,用簡單的料腌上,等到蒸莜面的時候,一并放入籠屜中蒸出。過去村里,蒸莜面時若飄出的不是面香而是肉香,那一定是有貴客到了。莜面蒸熟了,這就是它最后的“三熟”。
  熱騰騰的莜面蘸上香氣四溢的羊肉臊子,肚子里的饞蟲已經迫不及待。莜面區的人們認為莜面性寒,不易消化,只有與羊肉這種溫性的肉食搭配,才能中和養人。作家汪曾祺曾記錄過一次他吃莜面的經歷,那頓飯用了最好的莜面,找了最出名的做莜面的媳婦,做出了十幾種花樣羊肉口蘑臊子。這一頓莜面令其終身難忘。對于汪曾祺而言,吃頓莜面吃的是個稀罕。高寒區生活的人們卻是日常。日常的飯食自然便簡陋一些,產莜麥的地方,土壤的堿性大,人們就偏愛酸,酸菜湯蘸莜面是家常搭配的經典,“蘿卜絲絲酸腌菜,就一筷子莜面真不賴”。
  如今有以莜面為主營的餐飲連鎖企業全國遍地開花,讓莜面為更多人熟知。真要也如汪曾祺一般吃一頓終身難忘的飯,那還是要到莜麥產區,感受一番原汁原味的原本滋味。
本文鏈接://xfhsw.com/article/culture/2020/04/639.html
上一篇:霍虎勇:“開放式”藏書為社會和大眾服務
下一篇:戰“疫”親歷記
相關圖集
相關文章
同學情
老同學王鋼印因事自晉來京,我正好也在京,京中老同學吳獻斌約我倆去游清東陵,并打電話問天津楊巨平同學歸國否,聽說回來了,就決定從遵化去看他。車一上路,我不知怎么就想起... 文化 2022-01-02 21:56:01
家鄉臘月的味道
桌上的日歷像風吹似的呼呼呼365頁就掀到頭。這不又進入臘月,每當此刻,我就想起家鄉臘月的味道。我的家鄉在山西的最南邊,西傍黃河古稱河東。是舜帝、禹王的故里;忠、勇、仁、... 文化 2022-01-02 20:13:47
又見忻州古城
2021年12月11日,大雪節氣后的第四天。上午10時,我隨太原中學教師忻州古城文化考察團來到忻州古城文化考察。這個季節的北方城市—忻州,已經是挺冷了,但是大家熱情高漲,全然不... 文化 2022-01-01 21:20:28
好好過端午
今天端午。夏雨洗過的傍晚,粽葉分外香,香在鼻尖,甜在舌尖。端午不游山不玩水,再不多吃幾個粽子,就是辜負了節日的美意!每逢端午祭屈原,總有幾分悲壯凄美,兩千多年依然絲... 文化 2021-06-14 21:07:16
史記 袁隆平列傳
袁公隆平者,九江柴桑人也,庚午(1930)年生北平。當隆平之生也,國家擾攘,四海不寧,其明年,日寇拔奉天,旋陷三省,兵鋒直指燕薊。隆平因從父母南渡,過黃淮,穿長江,憩于江... 文化 2021-05-25 22:40:51
江苏五分-彩神 百姓快3-通用APP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彩乐园(广东)集团有限公司 1分6合-通用APP 购彩中心-安全购彩 彩天下-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