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

推薦 新聞文化評論演藝院團文物特產鉤沉非遺汽車藝苑歷史娛樂畫家書法家旅游游記收藏美食
億點網 > 鉤沉 > 正文

晉醫楊家:以時間為武器方可無敵天下

發布時間:2020-07-04 22:03  |  來源:山西晚報  |  作者:任俊兵 王爽
 
  “太阿之劍,犀角不足齒其鋒;高山之松,霜霰不能渝其操。”大唐張九齡的這首《與李讓侍御書》,是說為人做事的堅守。而太阿之堅、山松之操,也正應了今天主人公一家多少代多少年振興中醫中藥的堅持。
  扶危濟世 舍棄小家救大家
  頤圣堂中醫館創辦于1698年,即清康熙37年。她與聞名遐邇的大寧堂、廣譽遠、德元堂一起,并稱為山西四大藥字號。“頤圣堂”創始人楊秉忠,既繼承了千百年來中醫的精細和誠信,也繼承了明清以來晉商的以義制利、家國天下的情懷。
  在當時激烈且同質化嚴重的市場競爭中,楊秉忠知難而進、銳意開創,追求產品的差異化,以療效出眾的中成藥作為取勝之道,從選料到炮制都精益求精,逐步形成自身特色的中藥炮制方法。因此,當時“頤圣堂”的“牛黃清心丸”“延齡益壽丹”“寧坤至寶丹”“延齡御酒”等產品聲名鵲起。他家的字號分號,也一度設立到了全國的眾多地方。開設在亳州山陜會館旁的“頤圣堂”分號,經營總號中成藥和參茸,轉銷南洋及全國;開設在廣州豪泮街的“頤圣堂”分號,進口南藥;開設在北京崇文門的“千芝堂”,經營丸、散、膏、丹、露、酒等各14門科計353種中成藥。
  “頤圣堂”并非一帆風順,在傳承第五代時,這個數百年的字號歷經了“元氣”大傷的坎坷歷程。
  楊家第五代楊瑞庵,生于乾隆六十年,卒于同治七年。當時,太谷縣境內大旱導致發生空前饑荒,百姓民不聊生。為了救太谷縣人民于水火,楊瑞庵舍棄家財,將家族幾乎在國內所有的字號都變賣,開倉放糧、就地施粥。當時與“同仁堂”齊名的“千芝堂”突然以低價轉讓,在京城引起巨大轟動,人們無不為之感嘆。在他的帶動下,太谷縣當地50多家大戶紛紛出手,三四萬百姓得救活命。因此朝廷賜予楊家特別的“功牌”,但楊家卻不得不撤莊,不得不緊縮經營,從此家道中落。
  此后,“頤圣堂”留下了太谷縣城內的幾處字號和家產,但總算把“頤圣堂”完整地保存下來。
  讓百姓家家戶戶吃得起藥看得起病
  史料記載,楊家傳到楊巨奎這一代,從事中醫藥行業已九代。當時省里賦予二十多歲的楊巨奎一項重大的歷史使命,特派他回到家鄉太谷創辦山西中藥廠,最大程度發掘和保留制藥能力,解決當地乃至整個山西百姓缺醫少藥的問題。
  楊巨奎回到家鄉之后,把廣生譽、廣生遠頤圣堂以及全縣的中藥老字號全部收攏起來,一起組建了山西中藥廠,整合和恢復中醫藥遺產,組織生產近百種中成藥治療常見病。從此,山西中藥廠以頤圣堂為主,有了眾多的精品非遺藥方藥品,也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中醫。
  楊巨奎老先生回到太谷,做了幾件大事,其中一個,就是在著名科學家華羅庚的指導下,將龜齡集由丹爐煉制,改造為“電升煉”技術,龜齡集工藝炮制也達到最高水平,嚴格按照28味藥材,99道程序,炮制加工而成。以此,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龜齡集等精品中藥真正從“貴族圈”走向平民化,山西人盡管還不富有,但大多百姓已能便宜用到幾元錢的龜齡集藥品。
  楊巨奎一面致力于龜齡集和定坤丹等傳統名優中成藥處方工藝的審定,一面還召集全國中醫名家百余人搶救民間醫藥,收集整理名方偏方,潛心研制中藥新藥。在他的帶領下,山西中藥廠成為全國十大重點企業之一,龜齡集與定坤丹也得以發揚光大。楊巨奎,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花甲之年后本該安享天倫的楊巨奎,卻憑著對中醫藥的滿腔熱忱,選擇了二次創業之路。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抓住歷史機遇對山西黃河中藥廠進行了股份制改造,把山西黃河中藥廠更改為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使祖先頤圣堂的優良傳統得以繼承與發揚。
  治病救人 從不收費
  退休后的楊巨奎,堅持給鄉親們治病。但他有別于其他醫生的最大特點,就是治病救人,從不要錢。這一傳統,楊巨奎老先生一直堅持到他去世。
  本地人找他看病毫無拘束感,就像走親戚一樣,農民、貧困群眾更是有求必應,也常有人從世界各地慕名向他求醫問藥,楊老總是以禮相待,端茶倒水,奉為上賓。醫者仁心,楊老就怕病人因為看不起病買不起藥而耽誤了病情。
  但是這樣一來,楊家開設的黃河中藥廠頭幾年,一年到頭往往入不敷出。漸漸地,山西黃河制藥的名聲和影響力,因楊老的醫術和濟世救人的做法而越來越大了,廠子才漸漸由虧轉盈。
  楊巨奎數十年行醫濟世,從未停歇,直到生命的最終。他被人們稱作“醫藥寶典”,他卻始終自稱“老藥工”,自訓“做名醫,存仁義;勤古訓,學眾藝;崇科技,惟博技;深研究,報天地。”
  “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楊巨奎在黃河制藥任董事長主要抓兩件事,一是把握好藥材質量與工藝標準,二是誠信經營,不夸大藥效。換句話說,他和他的企業、家族,既保持了中醫的優良傳統,也傳承了晉商的優秀一面。
  “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如今,眾多的中藥品牌被炒成了天價,楊巨奎治下的眾多好藥,卻始終保持了平價、廉價。多少年,不管其他牌子的同類藥怎么漲,老爺子從不讓自己家的藥貴到百姓吃不起。山西黃河中藥廠1996年建成至今,55個批文藥,都是常用藥,且價格幾十年不變。
  山西黃河中藥廠還擁有首屈一指的老藥工團隊。如今,藥廠內40多名老藥工,都是從業20年以上的“師父”。領頭老藥工,則是從業60年,當年山西中藥廠的生產科科長吳守恭。
  傳承中醫藥的同時,黃河制藥廠還致力于藥品的研發和現代生產加工,對傳統工藝進行更深刻地執行。2017年國內只批復了兩個中藥批號,黃河中藥廠獲批一個;2018年全國只批一個,拿到藥品批號的企業又是黃河中藥廠。
  拯救中醫藥 恢復老字號
  創業難,守業更難。
  2019年3月,年近九旬的楊巨奎依舊精神頭十足,為了不給自己和家族留下遺憾,他便提出把老祖先留下來的字號“頤圣堂中醫館”恢復起來。楊老的孫子楊履世和父輩等幾代人興奮之余,全力根據掌握的資料和史料,重建字號。誰知,到了后半年,楊老身體日漸不舒服。
  把醫館做起來,今生不留遺憾,這是楊巨奎發自內心的愿望。2020年3月22日,楊老期待的中醫館開張了,他沒有留給世人遺憾,但世界給他留下了不足,一個多月前他已因病去世。楊老到離世,都未能親眼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頤圣堂新的中醫館。
  頤圣堂傳到楊履世已經是第十一代,楊家的濟世救人良訓依舊堅持著。協助祖父復館,研習祖制是楊履世的使命與目標。為此,他從事了兩個方面的品牌建設,其一是2019年起,他把黃河中藥隱藏后面,而重點動頤圣堂字號,二則繼承了“醫藥不分家”的優良傳統。至今,頤圣堂嚴格按照前店后坊的格局建造,并真正地實施著“后坊”的功能。
  “現代意義上的‘前店后坊’,不是地理上的前院開診所,后院做加工,而是將醫療和制藥統籌聯動,‘前店’醫生開處方時有‘后坊’提供的藥材信息,‘后坊’藥工炮制時有‘前店’的臨床要求和配伍指導。”楊履世對頤圣堂的模式進行了解讀,他認為在這種模式之下,將“院內制劑”固定下來,中醫藥才能夠真正地走向世界。
  頤圣堂中醫館傳承了300多年,十一代人恪守古訓,醫藥并舉,堅持前店后坊,前店“頤圣堂中醫館”四十余位名老中醫和三十余名工作人員,全部都“識飲片,懂成藥”;后坊“黃河中藥廠”,在名老中醫指導下,加工生產中成藥及院內制劑60余種,真正做到了醫藥不分家。
  堅守“治病救人”為商只在其次
  楊家十一代人世代相傳,從未中斷,被稱作是“中醫藥的活化石”。
  大伯楊兆宇,一直跟著爺爺坐診;二伯楊兆豐經營藥廠;父親楊兆寅精研中藥材聯合創辦黃河中藥廠;四叔楊兆兵深耕中藥的炮制加工;姑姑專門學醫,就職于264醫院……細數著家人,楊履世的臉上滿是驕傲。
  去年開始,學習醫藥多年的楊履世,又專門拜在了八十多歲的中醫世家韓玉輝的孫女韓履褀門下。巧合的是,楊巨奎當年,也正是從師韓家,向傅山的弟子韓玉輝學習醫藥。
  除了繼續研究和發揚中醫藥傳統文化,楊履世這一代的頤圣堂還在做的一個事就是堅守真正治病救人的傳統。詳聊之下,楊履世談到,他們的中醫堂,如今除了自己的極具價值的中醫品牌藥物外,只賣三百多種基礎藥。他們內部有一個叫360目錄的資料庫,這里包括300種成藥,60個湯頭(方劑)。有了這些,日常人們有的常用病都已能治療。“而這些藥物都不能治療的疾病,你也就得去各大醫院住院了”。事實上,現在街頭藥店動輒就賣幾千種藥,實際還是換湯不換藥,而且一些藥品換個名,價格便高到離譜。
  有人說“中醫將死于中藥”,或許危言聳聽,但也表明了中醫療效受中藥質量影響很大。比如甘草,藥典規定甘草最低直徑不小于0.6cm,但市場上仍然有不符合標準的甘草以次充好,不少供應商的甘草好壞摻雜,甚至部分不達標準。除了要按照藥典要求加工生產外,產地對于藥材也至關重要。于甘草而言,內蒙古最好,新疆次之,有效成分相差一倍以上,即便華佗再世,不同產地的甘草也會使得療效大打折扣。頤圣堂始終堅守著選藥制藥最嚴苛的標準,即便成本會差出很多倍,在為患者“煎藥”的過程中,頤圣堂也會自主優化煎藥流程,購買價格不菲的濃縮機,每日承擔高額的電費,只為煎出的藥口感、療效更佳,患者能省錢,藥材物盡其用……
  此外,他們還提出真正的方便門診,方便于百姓,即同樣的藥在此可以拆開了買,你用多少買多少,以免浪費。而對于一些無力治病的市民百姓,頤圣堂則提出,你可以先看病,后付款,記賬欠賬。楊履世表示,事實上,他們敢賒出去,就沒想這些錢能收回來。而反過來,他們的真誠和信譽,換來的也是百姓的誠信,眾多欠款者只要有了能力,紛紛會把欠賬還上。
  疫情期間,口罩價格飛漲,醫館卻堅持在門口免費發口罩,還先后拿出200萬元的專門藥物,捐獻給各地需要藥品的醫院。前一段時間,頤圣堂又與殘疾人聯合會合作,一起義賣香包,所得款項,醫館全部捐獻給殘疾人。
  提起頤圣堂的商業版圖,楊履世講他們傳承多年中醫世家的良好一面,為商只在其次,為醫才是根本,因此,才有了頤圣堂好多不同于藥店、藥企的做法。將來,他有個想法,就是把頤圣堂做到全國,把頤圣堂治病救人的傳統做到全國,走到包括所有地級以上城市的全國各地。
  談到這些,頤圣堂中醫館館長趙伯翰表示,楊巨奎老先生在世時曾給員工和后人講:“有人拿槍做武器,有人拿刀做武器,有人拿筆做武器,而我們拿時間做武器。有人用五年成功,我們則用十年;有人一代人的事業,我們用多少代人一起做成。時間是永遠不滅的武器,只有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才是真正的勝利者,方可無敵天下。”所以頤圣堂不論過去還是將來,將用所有的時間見證中醫真正的良心醫藥。

彩神

  “太阿之劍,犀角不足齒其鋒;高山之松,霜霰不能渝其操。”大唐張九齡的這首《與李讓侍御書》,是說為人做事的堅守。而太阿之堅、山松之操,也正應了今天主人公一家多少代多少年振興中醫中藥的堅持。
  扶危濟世 舍棄小家救大家
  頤圣堂中醫館創辦于1698年,即清康熙37年。她與聞名遐邇的大寧堂、廣譽遠、德元堂一起,并稱為山西四大藥字號。“頤圣堂”創始人楊秉忠,既繼承了千百年來中醫的精細和誠信,也繼承了明清以來晉商的以義制利、家國天下的情懷。
  在當時激烈且同質化嚴重的市場競爭中,楊秉忠知難而進、銳意開創,追求產品的差異化,以療效出眾的中成藥作為取勝之道,從選料到炮制都精益求精,逐步形成自身特色的中藥炮制方法。因此,當時“頤圣堂”的“牛黃清心丸”“延齡益壽丹”“寧坤至寶丹”“延齡御酒”等產品聲名鵲起。他家的字號分號,也一度設立到了全國的眾多地方。開設在亳州山陜會館旁的“頤圣堂”分號,經營總號中成藥和參茸,轉銷南洋及全國;開設在廣州豪泮街的“頤圣堂”分號,進口南藥;開設在北京崇文門的“千芝堂”,經營丸、散、膏、丹、露、酒等各14門科計353種中成藥。
  “頤圣堂”并非一帆風順,在傳承第五代時,這個數百年的字號歷經了“元氣”大傷的坎坷歷程。
  楊家第五代楊瑞庵,生于乾隆六十年,卒于同治七年。當時,太谷縣境內大旱導致發生空前饑荒,百姓民不聊生。為了救太谷縣人民于水火,楊瑞庵舍棄家財,將家族幾乎在國內所有的字號都變賣,開倉放糧、就地施粥。當時與“同仁堂”齊名的“千芝堂”突然以低價轉讓,在京城引起巨大轟動,人們無不為之感嘆。在他的帶動下,太谷縣當地50多家大戶紛紛出手,三四萬百姓得救活命。因此朝廷賜予楊家特別的“功牌”,但楊家卻不得不撤莊,不得不緊縮經營,從此家道中落。
  此后,“頤圣堂”留下了太谷縣城內的幾處字號和家產,但總算把“頤圣堂”完整地保存下來。
  讓百姓家家戶戶吃得起藥看得起病
  史料記載,楊家傳到楊巨奎這一代,從事中醫藥行業已九代。當時省里賦予二十多歲的楊巨奎一項重大的歷史使命,特派他回到家鄉太谷創辦山西中藥廠,最大程度發掘和保留制藥能力,解決當地乃至整個山西百姓缺醫少藥的問題。
  楊巨奎回到家鄉之后,把廣生譽、廣生遠頤圣堂以及全縣的中藥老字號全部收攏起來,一起組建了山西中藥廠,整合和恢復中醫藥遺產,組織生產近百種中成藥治療常見病。從此,山西中藥廠以頤圣堂為主,有了眾多的精品非遺藥方藥品,也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中醫。
  楊巨奎老先生回到太谷,做了幾件大事,其中一個,就是在著名科學家華羅庚的指導下,將龜齡集由丹爐煉制,改造為“電升煉”技術,龜齡集工藝炮制也達到最高水平,嚴格按照28味藥材,99道程序,炮制加工而成。以此,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龜齡集等精品中藥真正從“貴族圈”走向平民化,山西人盡管還不富有,但大多百姓已能便宜用到幾元錢的龜齡集藥品。
  楊巨奎一面致力于龜齡集和定坤丹等傳統名優中成藥處方工藝的審定,一面還召集全國中醫名家百余人搶救民間醫藥,收集整理名方偏方,潛心研制中藥新藥。在他的帶領下,山西中藥廠成為全國十大重點企業之一,龜齡集與定坤丹也得以發揚光大。楊巨奎,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花甲之年后本該安享天倫的楊巨奎,卻憑著對中醫藥的滿腔熱忱,選擇了二次創業之路。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抓住歷史機遇對山西黃河中藥廠進行了股份制改造,把山西黃河中藥廠更改為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使祖先頤圣堂的優良傳統得以繼承與發揚。
  治病救人 從不收費
  退休后的楊巨奎,堅持給鄉親們治病。但他有別于其他醫生的最大特點,就是治病救人,從不要錢。這一傳統,楊巨奎老先生一直堅持到他去世。
  本地人找他看病毫無拘束感,就像走親戚一樣,農民、貧困群眾更是有求必應,也常有人從世界各地慕名向他求醫問藥,楊老總是以禮相待,端茶倒水,奉為上賓。醫者仁心,楊老就怕病人因為看不起病買不起藥而耽誤了病情。
  但是這樣一來,楊家開設的黃河中藥廠頭幾年,一年到頭往往入不敷出。漸漸地,山西黃河制藥的名聲和影響力,因楊老的醫術和濟世救人的做法而越來越大了,廠子才漸漸由虧轉盈。
  楊巨奎數十年行醫濟世,從未停歇,直到生命的最終。他被人們稱作“醫藥寶典”,他卻始終自稱“老藥工”,自訓“做名醫,存仁義;勤古訓,學眾藝;崇科技,惟博技;深研究,報天地。”
  “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楊巨奎在黃河制藥任董事長主要抓兩件事,一是把握好藥材質量與工藝標準,二是誠信經營,不夸大藥效。換句話說,他和他的企業、家族,既保持了中醫的優良傳統,也傳承了晉商的優秀一面。
  “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如今,眾多的中藥品牌被炒成了天價,楊巨奎治下的眾多好藥,卻始終保持了平價、廉價。多少年,不管其他牌子的同類藥怎么漲,老爺子從不讓自己家的藥貴到百姓吃不起。山西黃河中藥廠1996年建成至今,55個批文藥,都是常用藥,且價格幾十年不變。
  山西黃河中藥廠還擁有首屈一指的老藥工團隊。如今,藥廠內40多名老藥工,都是從業20年以上的“師父”。領頭老藥工,則是從業60年,當年山西中藥廠的生產科科長吳守恭。
  傳承中醫藥的同時,黃河制藥廠還致力于藥品的研發和現代生產加工,對傳統工藝進行更深刻地執行。2017年國內只批復了兩個中藥批號,黃河中藥廠獲批一個;2018年全國只批一個,拿到藥品批號的企業又是黃河中藥廠。
  拯救中醫藥 恢復老字號
  創業難,守業更難。
  2019年3月,年近九旬的楊巨奎依舊精神頭十足,為了不給自己和家族留下遺憾,他便提出把老祖先留下來的字號“頤圣堂中醫館”恢復起來。楊老的孫子楊履世和父輩等幾代人興奮之余,全力根據掌握的資料和史料,重建字號。誰知,到了后半年,楊老身體日漸不舒服。
  把醫館做起來,今生不留遺憾,這是楊巨奎發自內心的愿望。2020年3月22日,楊老期待的中醫館開張了,他沒有留給世人遺憾,但世界給他留下了不足,一個多月前他已因病去世。楊老到離世,都未能親眼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頤圣堂新的中醫館。
  頤圣堂傳到楊履世已經是第十一代,楊家的濟世救人良訓依舊堅持著。協助祖父復館,研習祖制是楊履世的使命與目標。為此,他從事了兩個方面的品牌建設,其一是2019年起,他把黃河中藥隱藏后面,而重點動頤圣堂字號,二則繼承了“醫藥不分家”的優良傳統。至今,頤圣堂嚴格按照前店后坊的格局建造,并真正地實施著“后坊”的功能。
  “現代意義上的‘前店后坊’,不是地理上的前院開診所,后院做加工,而是將醫療和制藥統籌聯動,‘前店’醫生開處方時有‘后坊’提供的藥材信息,‘后坊’藥工炮制時有‘前店’的臨床要求和配伍指導。”楊履世對頤圣堂的模式進行了解讀,他認為在這種模式之下,將“院內制劑”固定下來,中醫藥才能夠真正地走向世界。
  頤圣堂中醫館傳承了300多年,十一代人恪守古訓,醫藥并舉,堅持前店后坊,前店“頤圣堂中醫館”四十余位名老中醫和三十余名工作人員,全部都“識飲片,懂成藥”;后坊“黃河中藥廠”,在名老中醫指導下,加工生產中成藥及院內制劑60余種,真正做到了醫藥不分家。
  堅守“治病救人”為商只在其次
  楊家十一代人世代相傳,從未中斷,被稱作是“中醫藥的活化石”。
  大伯楊兆宇,一直跟著爺爺坐診;二伯楊兆豐經營藥廠;父親楊兆寅精研中藥材聯合創辦黃河中藥廠;四叔楊兆兵深耕中藥的炮制加工;姑姑專門學醫,就職于264醫院……細數著家人,楊履世的臉上滿是驕傲。
  去年開始,學習醫藥多年的楊履世,又專門拜在了八十多歲的中醫世家韓玉輝的孫女韓履褀門下。巧合的是,楊巨奎當年,也正是從師韓家,向傅山的弟子韓玉輝學習醫藥。
  除了繼續研究和發揚中醫藥傳統文化,楊履世這一代的頤圣堂還在做的一個事就是堅守真正治病救人的傳統。詳聊之下,楊履世談到,他們的中醫堂,如今除了自己的極具價值的中醫品牌藥物外,只賣三百多種基礎藥。他們內部有一個叫360目錄的資料庫,這里包括300種成藥,60個湯頭(方劑)。有了這些,日常人們有的常用病都已能治療。“而這些藥物都不能治療的疾病,你也就得去各大醫院住院了”。事實上,現在街頭藥店動輒就賣幾千種藥,實際還是換湯不換藥,而且一些藥品換個名,價格便高到離譜。
  有人說“中醫將死于中藥”,或許危言聳聽,但也表明了中醫療效受中藥質量影響很大。比如甘草,藥典規定甘草最低直徑不小于0.6cm,但市場上仍然有不符合標準的甘草以次充好,不少供應商的甘草好壞摻雜,甚至部分不達標準。除了要按照藥典要求加工生產外,產地對于藥材也至關重要。于甘草而言,內蒙古最好,新疆次之,有效成分相差一倍以上,即便華佗再世,不同產地的甘草也會使得療效大打折扣。頤圣堂始終堅守著選藥制藥最嚴苛的標準,即便成本會差出很多倍,在為患者“煎藥”的過程中,頤圣堂也會自主優化煎藥流程,購買價格不菲的濃縮機,每日承擔高額的電費,只為煎出的藥口感、療效更佳,患者能省錢,藥材物盡其用……
  此外,他們還提出真正的方便門診,方便于百姓,即同樣的藥在此可以拆開了買,你用多少買多少,以免浪費。而對于一些無力治病的市民百姓,頤圣堂則提出,你可以先看病,后付款,記賬欠賬。楊履世表示,事實上,他們敢賒出去,就沒想這些錢能收回來。而反過來,他們的真誠和信譽,換來的也是百姓的誠信,眾多欠款者只要有了能力,紛紛會把欠賬還上。
  疫情期間,口罩價格飛漲,醫館卻堅持在門口免費發口罩,還先后拿出200萬元的專門藥物,捐獻給各地需要藥品的醫院。前一段時間,頤圣堂又與殘疾人聯合會合作,一起義賣香包,所得款項,醫館全部捐獻給殘疾人。
  提起頤圣堂的商業版圖,楊履世講他們傳承多年中醫世家的良好一面,為商只在其次,為醫才是根本,因此,才有了頤圣堂好多不同于藥店、藥企的做法。將來,他有個想法,就是把頤圣堂做到全國,把頤圣堂治病救人的傳統做到全國,走到包括所有地級以上城市的全國各地。
  談到這些,頤圣堂中醫館館長趙伯翰表示,楊巨奎老先生在世時曾給員工和后人講:“有人拿槍做武器,有人拿刀做武器,有人拿筆做武器,而我們拿時間做武器。有人用五年成功,我們則用十年;有人一代人的事業,我們用多少代人一起做成。時間是永遠不滅的武器,只有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才是真正的勝利者,方可無敵天下。”所以頤圣堂不論過去還是將來,將用所有的時間見證中醫真正的良心醫藥。 江苏五分-彩神 百姓快3-通用APP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彩乐园(广东)集团有限公司 1分6合-通用APP 购彩中心-安全购彩 彩天下-彩神
本文鏈接://xfhsw.com/article/ɡouchen/2020/07/1222.html
上一篇:晉醫楊家:以時間為武器方可無敵天下
下一篇:收藏家苗世明淘得萬歷三十五年《邸報》
相關圖集
相關文章
續范亭 革命者的情懷
續范亭(1893—1947),名培模,字范亭,號恕人,山西崞縣(今原平市)西社村(今屬定襄縣)人。續范亭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時,任革命軍山西遠征隊隊長... 鉤沉 2021-06-20 20:13:15
嘉康杰:培養愛國學生 播撒革命火種
生平簡介嘉康杰,又名嘉寄塵,生于1890年,1939年11月18日犧牲。運城市夏縣胡張鄉其毋村人,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反袁斗爭和“五四”愛國運動。1927年加... 鉤沉 2021-05-14 18:35:55
在這里,平城點燃革命星火
近日,記者來到大同市北苑路北辰花園住宅小區附近,入眼是熙攘的車流和遍布周邊的商場、飯店,一派繁華城市的景象。小區內車來人往,一棟棟現代化的樓房鱗次櫛比,進出的居民臉... 鉤沉 2021-05-06 22:01:39
“鐘聲”與“留言”里的家國情懷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數據報告每天12名觀眾敲響13聲“和平大鐘”,每年很多參觀者留言書寫和平寄語,今年以來新征集2700余件(套)史料文物…&hel... 鉤沉 2020-12-16 22:44:07
樓陽生聽取臨汾市黃河板塊核心景區建設規劃匯報
樓陽生強調尊重自然道法自然敬畏自然高品質打造黃河旅游板塊核心景區林武出席12月11日,省委書記樓陽生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聽取臨汾市黃河板塊核心景區建設規劃匯報。他強調,要... 鉤沉 2020-12-16 22:35:51
江苏五分-彩神 百姓快3-通用APP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彩乐园(广东)集团有限公司 1分6合-通用APP 购彩中心-安全购彩 彩天下-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