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神

推薦 新聞文化評論演藝院團文物特產鉤沉非遺汽車藝苑歷史娛樂畫家書法家旅游游記收藏美食
億點網 > 文物 > 正文

陶寺:一座圣都的前世今生

發布時間:2021-02-21 22:53  |  來源:老家山西V  |  作者:高江濤
陶寺遺址位于襄汾縣陶寺村南,遺址面積400多萬平方米,距今約4300年到3900年,是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已經進行了四十多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令學者認為,這里就是帝堯的都城,是最初的中國。
 
最初的中國
 
陶寺遺址,一向被稱為早期中國。
自古以來,這里就是是當地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地。
航片清晰地顯示,千百年來,附近的村莊不管怎樣發展變遷,一直呈包圍狀把陶寺遺址緊緊地環抱起來。冥冥之中,仿佛有種神奇的力量保護著這片古老的都城舊址。
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一次又一次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墓地、城墻、手工業作坊、宮城、城門、宮殿,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陸續被發現。
400多萬平方米的遺址內,城址就占據了280萬平方米,宮城近13萬平方米。整個遺址區域劃分清楚,布局講究,墓葬等級分明,儼然已經具備了國家的基本形態。
許多學者認為,陶寺就是典籍里記載的“堯都平陽”,根據多年的發掘成果來看,陶寺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貴族聚斂了大量財富,形成了特權階層。社會發展到這個時候,國家雛形已經形成,邦國時代已經來臨。
陶寺遺址,就是早期中國的典型代表。   
 
驚人的發現-堯的都城
 
全國只有陶寺遺址附近的方言,稱太陽為“堯王”。是巧合?還是文明的傳承?又或者是某種特定崇拜?百姓口中代代相傳的偉大的君王堯,究竟有沒有建造過偉大的都城呢?
2018年,在陶寺遺址宮城的城墻上,考古人員驚喜地發現了殘存下來的“闕樓”式建筑。帶闕樓式的門,一向被稱為禮儀之門。
兩處高大的闕樓從宮城的南城墻上延伸出去,模式竟然和隋唐時期洛陽城應天門闕樓的樣式相像。以至于后來的紫禁城午門,也沿襲著這種4000多年前的闕樓模式。
高大的闕樓顯示著宮城內的宏偉。僅僅一個主殿,面積就達到了540多平米。
宮城外的窖穴儲藏著國家的糧食,窖穴直徑達5米,深度7米,內置螺旋形坡道可直達底部。這些大型窖坑,幾乎和漢魏時期洛陽的含嘉倉一摸一樣。
經過40年的發掘,陶寺遺址已經是很多學者認定的“堯之都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認為:
沒有哪一個遺址能像陶寺遺址這樣,全面擁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標志。
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以及它所反應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與堯相當契合,是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歷程的重要支點和基石。
 
王墓里的中國龍
 
陶寺遺址的墓葬區是當時黃河流域最大的一處。40多年的發掘表明,四千年前,這里的社會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
和數量眾多的普通人的簡樸墓葬不同,貴族大墓相對較少,規格很高,陪葬品也特別豐富。
1980年,在M3016大墓中,一個圓形的特殊陶器顯露了出來。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陶盤,盤子的中心,栩栩如生地繪制著一條盤龍。
在整個陶寺遺址中,這樣的龍盤僅從四個貴族大墓中出土了四件。考古學家認為,龍盤應該屬于當時的王者,是高級身份地位的象征。
陶寺龍盤里繪制的龍,皆形如蟠龍,身體上有鱷一樣的鱗狀斑紋,頭部兩側方形似耳,長頜凸出,尤其是口銜樹枝的形象,十分罕見。
陶寺盤龍,已經非常接近后代夏商周及后世之龍的形象。陶寺又是最初的中國國家雛形所在,因此,陶寺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龍。 
 
世界最早的觀象臺
 
4000年前,陶寺就擁有了較為先進的天文技術,并且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
人們初次發現13根有弧度的夯土柱的時候,看著這一排“墻不像墻,路不像路”的奇特組合,都有些摸不著頭腦。
根據《尚書  堯典》的記載,堯帝時期的天文學十分發達,天文歷法關乎農耕授時,已經成為王權的一部分,觀象臺是都城必備的建筑。
這13根奇特的石柱,會不會是4000年前的觀象臺呢?
通過兩年的摸索求證,模擬觀測,考古人員終于發現了觀象臺的秘密。
原來,先民是通過觀察土柱狹縫中,塔兒山的日出方位,來確定季節和節氣的。
從第二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冬至日,第12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夏至日。春分和秋分同時可以從第7個狹縫看到日出。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也是中國24節氣的祖源。它比英國的巨石陣觀測臺,還要早上500年。
 
驚人的發現——文字
 
1984年在陶寺遺址H3403區域的發掘中,一個殘破的扁壺上,用朱砂寫著的兩個字符,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其中一個紅色的字符爭議不大,很多學者認為他和甲骨文的“文”字非常相似。

爭議比較大的第二個字符,究竟是“堯”字還是“易”字,目前尚無定論。
雖然只是兩個簡單的字符,卻已經是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單個字符。比成熟的甲骨文早了近一千年。
 
驚人的發現——樂器和禮器
 
陶寺遺址出土的29件樂器,包括鼉(tuo)鼓、土鼓、特磬、陶鈴、銅鈴、口弦琴等。
鼉鼓和特磬都是迄今為止所知同類樂器中最早的。
銅鈴,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金屬樂器。
土鼓,是中國最早的實物鼓。
口弦琴,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直到今天,羌族、蒙古族、彝族、鄂倫春族還在使用。
鼉鼓這種用鱷魚皮蒙的鼓,只出現在王級大墓里,土鼓也是如此。其中,1對鼉鼓,1件石磬,1件土鼓,都是呈固定組合安置于貴族墓的墓主左下側,是貴族所獨有的高級陪葬品。
鼉鼓和特磬組合更是傳承到了商周,成為身份高貴的王者之器。
陶寺出土的玉鉞、玉琮、玉璧、玉垚,更是代表了王者身份的重要禮器。
“禮樂文明”此時已經初步形成,禮制已經出現。
 
驚人的發現——青銅器
 
這件轟動考古界的銅青銅器,出土時正掛在一個小墓墓主人的手臂上,它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完整青銅器。
通身均勻分布著29個齒牙,外徑12.5厘米,內徑7.5厘米。外觀和現代工業齒輪幾乎一模一樣。
對于它的具體用途,雖然眾說紛紜,但是其成熟的鑄造技術,足以征服4000年后的現代人。很多學者由此推測,早在4000年前,中國就具備了進入文明社會的條件。
陶寺遺址不僅是我國最大的史前遺址,而且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座城墻、宮殿、王陵、樂器、觀象臺、大型倉儲區等各項功能要素齊備的早期都城遺址。
一切跡象都表明,4000多年前,陶寺就進入了國家階段,進入了文明社會。
讓我們跟隨高江濤博士一起探尋這座圣城的前世今生吧。

高江濤,考古學博士。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陶寺考古隊領隊。2014年日本橿原考古學研究所研修,2019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學。
主要從事中國文明起源、先秦考古、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長期工作于田野考古發掘第一線,參加發掘的遺址先后有河南新鄉周宜丘、鄭州小雙橋、偃師二里頭、新密新砦、淅川下王崗等等。現正主持著名的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著有《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的考古學研究》、《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等專著,曾獲第六屆胡繩青年學術獎,在《考古》、《文物》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

本文鏈接://xfhsw.com/article/wenwu/2021/02/1100.html
上一篇:繁峙公主寺被盜前的明代彩塑
下一篇:山西青銅博物館推出“山西傳統銀飾展”
相關圖集
相關文章
激動人心!佛首回歸天龍山
7月24日,天龍山石窟佛首回歸儀式在山西太原舉行,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終歸故土。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山西省委書記... 文物 2021-07-29 00:03:36
來一根“鳥尊”雪糕
作為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鳥尊的文創品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不過這個暑假略有不同,以鳥尊為創作模板的雪糕于7月初正式問世,只要你來參觀,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到鳥尊,還能... 文物 2021-07-08 15:23:27
太原東山發現國內規模最大明代中晚期藩王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5月14日發布新發現,太原東山明代晉端王陵園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獲,考古人員發現了國內規模最大的明代中晚期藩王墓——晉端王墓。晉端王墓的發現,印... 文物 2021-05-15 20:25:08
山西石窟寺調查記
山西石窟寺專項調查圓滿結束,共登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481處。日前,記者走近這支在全省各地艱苦工作近半年的文物調查隊伍,了解他們如何了解他們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克服重重困... 文物 2021-05-15 20:09:28
山西發現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戰國水井
從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傳來消息,當地考古人員在山西陽泉發現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戰國水井。山西考古人員在山西陽泉發現目前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戰國水井。山西... 文物 2021-04-01 14:18:32
江苏五分-彩神 百姓快3-通用APP 彩人间(浙江)集团有限公司 彩乐园(广东)集团有限公司 1分6合-通用APP 购彩中心-安全购彩 彩天下-彩神